新聞發布
總會
|
2024-10-04
弘道舉辦《共生社區國際論壇-日本深度分享會》
媒體露出

弘道舉辦《共生社區國際論壇-日本深度分享會》
藉日本經驗化解高齡孤獨社會,開啟有人情味的幸福有緣社會

   「高齡化」是聯合國列入全球重點關注的議題,「孤獨」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列入全球的公衛健康危機,日本、歐美等地紛紛開始推動「共生社區」來因應解決「高齡又孤獨社會」的難題。台灣明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倒數時刻,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於104日舉辦「共生社區國際論壇-日本深度分享會」,在感恩聖仁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磊山保險經紀人的公益支持和中山醫學大學共同舉辦下,邀請2個來自日本成功推動共生社區的單位,從「在地需求」和「生活期待」兩個角度經驗分享,一起看見如何連結人與人關係以及互助,化解高齡少子化、孤獨無緣社會困境,創造一個支持社區所有人一起好好生活的共生社區。

東京Kissa Laundry咖啡洗衣店,推一階革命打破日人風俗敲開共生心門

    你能想像在文青咖啡店裡有大型洗衣烘衣機嗎?在日本東京的「Kissa Laundry」就是一間打破一般印象的「咖啡洗衣店」,融合了休閒與家務的新風格,以「讓任何人都能自由地放鬆」為理念。店內設有洗衣機、縫紉機和熨斗,作為「社區家事室」的一部分,為當地居民提供一個可以放鬆和聚會的場所,可以喝咖啡用餐、洗衣縫紉,也可以使用空間舉辦讀書會、各式課程和活動。這裡也是創辦的田中元子社長推動「一階革命」,打破日本人習慣封閉一樓、個性拘謹的風俗民情,敲開居民心門,一起共生好好生活的起點,除了已經開展三間店外,這獨特的設計與經營模式,也已推廣至日本其他地區成為示範模式。

    原本從事建築相關行銷企劃與文章撰寫的田中元子,總會思索著如何藉由建築,創造人與人連結互動的共好生活品質。田中元子表示,過去嚐試過推著小攤車走進各種不同社區,在那裡提供「提供免費咖啡」,每天持續地咖啡給經過的人,常常被問:「你在這裡最甚麼?」漸漸地吸引聚集很多人過來,也慢慢地看見那個地方住著甚麼樣的人、是甚麼樣的社區。然後也去了不同國家城市,也曾來到台北,才發現日本社區的一樓怎麼這麼奇怪,都是封閉型只有出入口的設計,加上日本人比較拘謹,不像台北走出捷運站或在巷弄中就有各種店家讓人交流互動,也豐富了街景風貌,所以深感一樓是最容易被看見與改變起點,就有了「一階的創造就是社區的創造」這樣一階革命的想法,日本的一階就是指一樓的意思,所以2016年成立了建築公司,也可以說是為了日本一樓的改變而成立的公司。

    然公司創立之初,田中元子一直苦於思考可以有甚麼建築、空間來改變一樓人文風景,直到朋友介紹了目前「Kissa Laundry」的這棟建築,才想了「有個咖啡廳也不錯」。田中元子分享說,希望空間中可以聚集不同年齡、族群,不論小孩、上班族、家庭甚至爺爺奶奶也能來,所以選擇開咖啡店與提供咖哩料理,另也想到以前去丹麥時曾看過在咖啡廳裡的不起眼角落有洗衣機,當時只覺得有趣,後來想到咖啡店裡有大型的洗衣烘衣機,社區裡的人從落地窗就可以看見,誘發居民因好奇有趣也有洗衣需求而走進來的動機。

    田中元子強調,空間設計與提供空間給居民使用只是起點,真正能創造人與人互動、情感連結的關鍵,是符合社區居民需求的設計。比如放置洗衣烘衣機的家政室空間,有一張大長桌與提供熨斗、縫紉機,居民來洗衣服就會使用,自然產生互動交流,有居民還提供針線盒工具給大家使用,甚至還自行主動辦起縫紉、編織課程,帶動社區居民參加人潮,店裡也有繪本讓媽媽來洗衣、喝咖啡時,小孩也不會無聊。此外日本店家很注重員工接待SOP,但這裡員工沒有SOP,而是讓他們自行發揮主動與客人打招呼互動,從中發現這裡人的需求,比如曾有人想要有場地辦樂團演出,那就提供店裡場地並邀請有興趣的人來聽;有奶奶與女兒吵架心情低落來店裡喝咖啡,店員關心後,從此這裡成了她的心靈避風港,後來女兒也會一起來成了這裡常客。因著提供了可以是居民的聊天客廳、閱讀室、活動室、家政室的自由舒適空間,成為所有人都能來放鬆、互動的地方,更成為社區居民交流與支持的中心。

    目前持續推廣「Kissa Laundry」成功經驗的田中元子感性的說,成立建築公司的最大希望就是能創造人與人有溫度交流的「有幸福感地平面」,如果能打破一樓創造能看得見的空間,就有機會打破人與人的界限創造交流機會,不管是客人進來或辦活動吸引人來,就能讓不認識的社區居民開啟對話、互動第一步,進而創造每人都能自在自由進來,有大小事都有人能幫忙、實現的地方。如果城市、社會充滿這樣的地方,那就能為在地社區居民帶來幸福快樂感,而我也看見台灣有這樣的契機,也看到很多人一起努力,比如參觀認識了弘道推動共生社區的台中生活實驗室,所以很榮幸弘道邀請前來台灣參加論壇交流。

從城市到鄉間,從在地組織到店家
人人都可以成為共生社區的一份子,共同化解高齡孤獨社會困境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李若綺執行長表示,高齡、少子化和多元的世代,需要有緣社會來解決孤獨無緣社會問題,「共生社區」就是藉由跨年齡、族群的自助、互助、共助和人情味,讓社區裡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並能貢獻自己所長,就像傳統農村鄰里間彼此認識、互相扶持,看似平凡的日常,卻能讓不同世代可以共同幸福生活,不再孤獨無助。共生社區也因地制宜有非常多元樣貌,推動的起點、方式也沒有一定模式,共通點就是串連在地人與人的關係,促成社區居民共同好好生活,包含共同解決問題、共同照顧、共同創造想要的日常生活。

     李若綺進一步表示,「共生社區國際論壇-日本深度分享會」即以「在地需求」和「生活期待」兩大主題,邀請2個來自日本推動共生社區的單位分享,一個從在地組織、一個從個人的店家開始推動,型式相當多元豐富。從「生活期待」推動共生社區部分,來自日本東京的Kissa Laundry從一間結合洗衣的咖啡店為起點,開啟人與人的互動進而成為社區的交流與支持中心; 從「在地需求」開始推動共生社區部分,來自日本大阪的北芝生活創造網絡,藉由聆聽在地居民不同年齡層的困擾、問題,開創居民一起共餐、社區居民經營食堂、店家創造就業機會以及因應老小需求的生活營造計畫等,翻轉社區高齡化、獨居、低收的負面觀感,促成青銀世代互助與提升社區凝聚力。弘道於台中公園一期好宅的社會住宅一樓中設立的「生活實驗室」,也從「在地需求」和「生活期待」兩個面向,藉由無印良品文青風的空間設計,以及每周一晚上舉辦一家一菜的活動,周末邀請有專長居民來場教學分享課程,比如編織手作課、沖泡咖啡課等,開啟互相認識交流與習慣走進生活實驗室的第一步。接下來居民從認識交流、自發性互助到共創生活期待等等,激發了意想不到的生活實驗幸福連鎖反應,比如還沒下班有人幫忙買晚餐,日常長輩有地方玩桌遊、聊天、做運動;在忙有人可以幫忙看顧孩子,假日還有家長發起舉辦兒童活動,讓社區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參加,甚至中秋節有人想烤肉,社區居民就自發性討論與籌辦百人烤肉大會。

    弘道基金會期待藉由舉辦「共生社區國際論壇」,期待可以帶給所有人的觀點是,不論是社區據點、或其他多元型態組織或各式店家,不論是團體或個人,人人都可以是共生社區的推動者、參與者甚至是發起改變者,讓共生社區精神在台灣每個角落發生,終結孤獨無緣社會,創造跨代多元世代有人情味的有緣社會。

 

附件:

台中「生活實驗室」,從一起吃飯、多元活動的生活實驗串起社宅居民互助能量

    還沒下班有人幫忙買晚餐,日常長輩有地方玩桌遊、聊天、做運動;在忙有人可以幫忙看顧孩子,假日還有家長發起舉辦兒童活動,讓社區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參加,甚至中秋節有人想烤肉,社區居民就自發性討論與籌辦百人烤肉大會……,這許多人渴望的日常小確幸,就真實存在台中公園一期好宅的社會住宅中,促成的關鍵是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於社宅一樓成立的「生活實驗室」。

    鄰近台中公園、火車站、一中街的「東區台中公園一期好宅」,共計800戶,是臺中市目前最大量體的社會住宅,弘道臺中服務處經由市府委託經營辦理進駐一樓,打造社區共好空間與提供多元服務的「生活實驗室」,以培養可以自在生活的肌力、搭建人與人互動的橋樑、創造彼此相互需要的關係、串起社會支持網路與資源等,做為空間與服務設計方向。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臺中服務處陳國慶處長表示,在生活實驗室中,藉由空間、活動與服務設計,進行一場開啟住民共創在地好好生活的實驗。在空間設計上去掉社福感並創造居民使用動力,如以明亮的落地窗搭配幽默的標語與無印良品風的文青環境吸引目光,也設計不同角落讓民眾可以輕鬆自在使用,比如閱讀沙發區、吧檯座位區、工具物品交流區等,空間裡也種下一棵樹,重現早期農村社會居民都會在樹下聊天的意境,也象徵在這裡的樹與人都會互相陪伴成長。

    在服務設計上,先從每周一晚上舉辦一家一菜的活動,周末邀請有專長居民來場教學分享課程,比如編織手作課、沖泡咖啡課等,開啟互相認識交流與習慣走進生活實驗室的第一步。接下來居民從認識交流、自發性互助到共創生活期待等面向,激發了意想不到的生活實驗幸福連鎖反應,比如長輩們習慣來到這裡玩桌遊,暑假期間還可以看到青年和長者一起玩,甚至長者還自發性地舉辦韻律課程;父母也會帶著小孩來到這裡看繪本、玩玩具;孩子們也會主動跟其他人與長者打招呼,甚至幫行動不便的長者開門;媽媽們也自發性組成互助團體,可以彼此互相顧小孩;周末還有爸爸貢獻他對小軌道玩具車的熱愛,發起一起玩的活動讓社宅中的家長可以帶孩子來同樂;而整面的書牆、玩具櫃也被居民自發性提供的書籍、繪本、玩具所充滿,不再空蕩蕩。

    陳國慶進一步分享,最讓我們感動的是,因著有居民在生活實驗室裡聊到中秋節好想烤肉,結果真的有住民自發性想一起圓夢,每周五晚上固定召開籌備會議,也號召居民自發性提供食材、烤肉工具、仙女棒等等,成功在中秋節前的周末舉辦了一百多人參加的烤肉盛會,更凝聚了大家的心。一位爸爸很有感的跟我們說,他發現住在這裡,不單單只是住進一間屋子裡,而是住進生活裡;一位阿嬤也跟我們說,住在這裡有人互動、一起活動真的很好,還鼓勵其他老朋友一起來。這就是我們期待創造的共生社區樣貌,每人都是可以推動的一份子,讓人與人不再孤獨無助,而是被濃濃的人情味、互助包圍,並一起共創居民想要的好好生活幸福社區。